开启民智:高要扫盲之始末
发表时间:2017-08-31新闻来源:浏览:4715
新中国成立后,文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,为解决这一问题,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开展扫除文盲的运动,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,迅速提高文化水平。高要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开始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。扫除文盲的标准,因干部、工人、农民而异,一般以能认识1000个左右的常用字,可基本读懂通俗书报,会写简单的便 条收据,即认可达到扫盲标准。扫盲工作,看来容易,其实很难。高要县作为开展扫盲工作较早的县份之一,前后经历了25个年头。
成立扫盲队,开展扫盲试点
1954年11月,根据上级的指示,高要县文教科成立扫除文盲工作队,配备4名从本县小学和县职工学校教师中抽调过来的专职干部。12月,专职干部参加了粤中区扫盲工作干部培训班,学习关于农民业余教育方针政策和全国各地扫盲工作经验,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。学习回来后,在专署文教处派出干部的协助下,选择新桥区布院乡和窦头区龙冲乡为扫盲试点乡镇、社。通过召开各种会议,层层发动,印发扫盲宣传资料,聘任小学教师兼任夜校老师,并培训一批民师,两个试点的扫盲工作很快开展起来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到1955年6月,县扫盲工作队专职干部增至11人,各区相应配备了若干名扫盲专职干部,通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,在全县铺开了扫盲工作。
倡导“农闲多学,农忙少学”
虽然扫盲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但就当时来说,经济生产仍然是首要任务,农忙时村民们自然是没什么空当来学习,因此扫盲工作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,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,贯彻“农闲多学,农忙少学”的原则,组织夜校发动群众读书。到1955年秋收前,农村夜校有94间,民师425人,学员5685人,占青壮年文盲、半文盲人数的3%。秋收后入学人数增加到43416人,民师2966人。1956年,县文教科根据农业合作化形势的需要,将扫盲工作队专职干部增至20人,各区农业合作社共设立扫盲队938个,队员2366人,入夜校学习的人数达71604人,占全县文盲、半文盲的35%。另外还有边远山区有1290人采用包教包学、送字上门的形式学习,到处出现夫教妻、子教母、姑嫂婆媳齐上学的新风尚,涌现出一批扫盲积极分子。
表彰先进,掀起扫盲高潮
为了表彰先进,将扫盲工作推向高潮,高要县委、县政府于1956年2月底召开全县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,出席代表300人。在会上还选出出席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25人。其中就包括蚬岗民师冼玉兰,她因扫盲工作成绩显著,被推荐为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。洗玉兰是一名质朴的乡村民师,当时由于农村师资资源的匮乏,她需同时教多门功课多个班级,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。但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洗玉兰加入扫盲工作的热情,她白天在学校授课,晚上给村民进行扫盲教学,风雨无阻。因为扫盲对象大多是完全不识字的农民,这就极其考验教学者的耐心。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,洗玉兰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他们识字、写字,直到教会为止。有时甚至还利用白天休息时间专门到学员家里,进行一对一教学。如此不辞辛劳,让学员们很是感动,也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。洗玉兰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卓有成效的扫盲教学方法,对当地扫盲工作的推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也成为高要地区扫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。
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冼玉兰
为确保扫盲工作持久深入开展,把扫盲工作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,1957年7月成立高要县扫盲协会,由县委书记吴耀明任协会主任,县委宣传部长何勉任副主任,委员有龙金祥(县团委)、王健(县文教科)、苏豪(县文化科)、蔡励(县妇联)、冼汉(县委农村部)、游强(县兵役局)、邓东带(县总工会)等人。1958年,高要专区提出“一年争取、两年保证扫除全区青壮年文盲,实现无盲区”。高要农村纷纷兴办农民业余夜校,扫盲工作的发展更加迅速。1959年,全县组织77142人入学,占文盲总人数的88%,到年底止,18800人摘掉文盲帽子。
1958年9月20日,《高要日报》关于高要县实现无盲县的报道
恢复扫盲工作,获批“脱盲县”
1960年因经济生活暂时困难,农村夜校纷纷停办。1963年,国民经济情况好转,扫盲工作复苏。据1964年统计,全县组织扫盲班11651人,配备师资1171人,其中民师582人,兼教夜校的日校老师589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扫盲工作陷于停顿,县、区扫盲工作队被撤销,夜校停办。
1978年,根据国务院《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》,要求对12-40岁的青少年和壮年进行扫盲,县教育局成立工农教育股,配备干部5人,各公社教育办也相应设专职干部1人,并发动全日制小学教师协助扫盲工作。
1978年,县革委制订扫盲业余教育规划。
1979年全县共组织16079人入学,占当时文盲、半文盲总人数的53.3%。 1980年,成立高要县工农教育委员会,由抓教育的副县长任主任委员,全县20个公社和364个大队分别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和领导小组,相继摘掉11335人的文盲帽子,使全县文盲从1955年的19万人降低到2万人,仅占当年青壮年288527人的6.98%,345个大队成了脱盲队,占全县大队总数95%。经肇庆地区和省教育厅验收,高要县扫盲成果符合脱盲标准,批准高要县为广东省第一批脱盲县。从此,工农大众不再局限于识字,而是通过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思想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 (作者:肇庆市高要区档案馆 陈益民、梁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