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日报: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——四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精神

发布时间:2018-03-16 新闻来源:南方日报 浏览 :5700

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,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,并对打造这一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。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赋予了广东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使命,也为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准确深入理解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丰富内涵,自觉肩负起“走在全国前列”的光荣使命,加快社会治理体制创新,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”,既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,也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。社会治理是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,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,是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,是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下的一种社会治理体制。“共建共治共享”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,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,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,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,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,增强社会发展活力,提高社会治理水平,全面推进平安广东建设,维护国家政治安全,确保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。新时代树立了社会治理的新目标,我们必须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发力,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尽力而为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“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、良好的社会秩序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”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针,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坚守底线、突出重点、完善制度、引导预期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保障群众基本生活,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。

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:“治国安邦重在基层,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,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,必须把抓基层、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。”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,就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,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重视基层、关心基层、支持基层,加大投入力度,把资源、服务、管理放到基层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,也是党的执政基础所在。抓基层、强基础,要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,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、贯彻党的决定、领导基层治理、团结动员群众、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。广东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大省,全省流动人口超过4000万,是基层工作服务的重点群体。抓基层、强基础,还要进一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,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、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。

法律是治国之重器,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,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。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、平衡社会利益、调节社会关系、规范社会行为、化解社会矛盾,以良法促发展、保善治。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、司法公正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,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、损害人民群众权益。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、权由法定、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,切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形成守法光荣、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,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追求,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。

“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、不快乐、不满意,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,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。”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,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领袖的赤子之心,同时也更加清楚社会治理的方向所在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发展导向有机结合,以钉钉子精神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,为广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